【杜兰说AI】微软CEO看好 2025年三大投资方向
2025年04月09日 18:30
刚看完了微软CEO Satya Nadella的采访,
大佬也是一点不藏着掖着,
微软最看好的三大投资方向,
直接全盘托出:
AI、
量子、
混合现实。
但如果你只是单纯地去追这些概念,
那纯属拿着旧地图去找新大陆,
人啊,是赚不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的,
所以这期视频,
我要带大家去深入地理解这些科技巨头对於行业的分析和判断,
最终能让我们自己也建立起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
现在,集中注意力,
我们开始。
先说AI,
又一次啊,
又一位大佬提到了AI 智能体(AI Agent),【这块画面可以用黄仁勋提智能体的演讲】
Nadella提出,
AI智能体应用在未来的数量会爆炸式增长,
千行万业的实体企业,
每个细分市场,
都会因此产生大量的新价值,
成为最终的受益方。
为什麽这麽说?
大家就记住一句话,
AI智能体本质上,
是对底层商业逻辑的一种重构。
大家想啊,
如果我们在80年代说:
“你会在桌面上同时处理一百万份文档”,
那对方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荒谬,
会觉得“难道有一百万份纸质文档堆在我桌上?”
但放到今天,
通过电脑、Excel、Word文档,还有很多数据处理工具,
我们完全可以在“电脑桌面”同时处理“一百万份文档”。
那时间再往前推,
会不会有完全理解业务,不用吩咐,
就能自发地通过生成代码来处理一百万份文档的数字程序员呢?
这看似是用户界面和工具的变革,
实际上完全改变了行业底层的商业逻辑。
Nadella直言,
现在全球的市值规模已达上万亿美元的SaaS行业中,
存在着海量
会被AI智能体压缩的“代办清单”。
那到了这个阶段,
我们就不得不面对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如果AI抢饭碗,
普通人要咋办?
这是任何一个从业者都绕不开的达摩克斯之剑,
这种焦虑和恐惧是不分职业和年龄的。
但Nadella的核心观点就一句话:
人类的知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永远都会有新职业诞生。
马车夫这个职业消失了,
司机这个新职业又诞生了。
我们可以让AI智能体去筛选邮件,
我们负责审阅,
如果AI发展到了能代替“审阅”的阶段,
又会出现更高一层的东西。
历史上有无数新工具都在改写工作形态,
但从来没有抹去过“劳动”本身。
当然啊,
我们不能原地不动,
说“我用AI修改了一段话”,
“我用AI做了个浏览器界面”,
我们必须往更高层次走,
思考“我最终需要的是什麽?”
拥有一个强大的AI智能体,
并且能够完美地应用它,
本质上是提升了拥有智能体的
我们自己的价值。
第二个关键词,量子,
一个极其前沿且抽象的学科,
Nadella主要是从微软最近的一项突破来说的,
他们的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正刊上,
而这款最新的量子芯片也被誉为是量子计算机规模化的开始。
我知道很多人对於量子计算的理解,
都是“算得很快”,
大家顺着这个逻辑去想,
就记住一点,
现在的量子计算已经快到了量变引发质变的程度,
这种人类无法想象的恐怖计算力,
足以重塑世界。
长生不老、治愈所有疾病、星际旅行、太空电梯,
Nadella放言,
依靠量子计算机,
我们要在未来25年里取得相当於过去250年的进步。
最後是混合现实,
如果说前两个是方向是提高我们的生产力,
那混合现实,
就是在重塑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混合现实的英文为Mixed Reality,
顾名思义,
就是把虚拟信息和现实场景“混合”在一起。
想象一下,
跨国公司的东京团队的立体投影
与上海团队的实景沙盘在虚拟的空间中叠加,
天南海北的人,
却如同共处一室一样交流,
到那时,
坐班、工位,乃至公司,
都可能会成为一种过去时的概念。
再想想,
深夜,
离家万里的留学生直接让母亲的影像出现在眼前,
甚至能通过多模态传感器亲身感受到家人的温暖,
就好像他们从未分开,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将会迎来再一次难以想象的缩短。
电影院内,
你仿佛真的站在古希腊神庙的柱廊下,
仰望一个古老文明的余晖。
带上游戏头盔,
AR构建的岩浆便鼓动着漫过你的脚背。
比起从零构建一个新世界的元宇宙,
混合现实是更能“摸得着”的未来。
最後啊,
任何投资,
尤其是科技领域的项目,
都不会在短期内带来回报,
Nadella认为其中的关键之处,
在於一种“Refunding”的心态,
我个人觉得,
他强调的是一种“归零”的心态,
就是要想象你是在不断地创业,
你是一家又一家公司的创始人,
所以你必须怀抱着一种终生学习的习惯。
大家看,
这麽顶尖的行业大佬
都仍然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
对於普通人来说,
我们更要学会祛魅,
敢於挑战权威,
不断修正我们与世界的关联方式,
这其实才是每一个普通人能抓住风口,
改变未来的唯一方法。
大佬也是一点不藏着掖着,
微软最看好的三大投资方向,
直接全盘托出:
AI、
量子、
混合现实。
但如果你只是单纯地去追这些概念,
那纯属拿着旧地图去找新大陆,
人啊,是赚不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的,
所以这期视频,
我要带大家去深入地理解这些科技巨头对於行业的分析和判断,
最终能让我们自己也建立起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
现在,集中注意力,
我们开始。
先说AI,
又一次啊,
又一位大佬提到了AI 智能体(AI Agent),【这块画面可以用黄仁勋提智能体的演讲】
Nadella提出,
AI智能体应用在未来的数量会爆炸式增长,
千行万业的实体企业,
每个细分市场,
都会因此产生大量的新价值,
成为最终的受益方。
为什麽这麽说?
大家就记住一句话,
AI智能体本质上,
是对底层商业逻辑的一种重构。
大家想啊,
如果我们在80年代说:
“你会在桌面上同时处理一百万份文档”,
那对方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荒谬,
会觉得“难道有一百万份纸质文档堆在我桌上?”
但放到今天,
通过电脑、Excel、Word文档,还有很多数据处理工具,
我们完全可以在“电脑桌面”同时处理“一百万份文档”。
那时间再往前推,
会不会有完全理解业务,不用吩咐,
就能自发地通过生成代码来处理一百万份文档的数字程序员呢?
这看似是用户界面和工具的变革,
实际上完全改变了行业底层的商业逻辑。
Nadella直言,
现在全球的市值规模已达上万亿美元的SaaS行业中,
存在着海量
会被AI智能体压缩的“代办清单”。
那到了这个阶段,
我们就不得不面对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如果AI抢饭碗,
普通人要咋办?
这是任何一个从业者都绕不开的达摩克斯之剑,
这种焦虑和恐惧是不分职业和年龄的。
但Nadella的核心观点就一句话:
人类的知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永远都会有新职业诞生。
马车夫这个职业消失了,
司机这个新职业又诞生了。
我们可以让AI智能体去筛选邮件,
我们负责审阅,
如果AI发展到了能代替“审阅”的阶段,
又会出现更高一层的东西。
历史上有无数新工具都在改写工作形态,
但从来没有抹去过“劳动”本身。
当然啊,
我们不能原地不动,
说“我用AI修改了一段话”,
“我用AI做了个浏览器界面”,
我们必须往更高层次走,
思考“我最终需要的是什麽?”
拥有一个强大的AI智能体,
并且能够完美地应用它,
本质上是提升了拥有智能体的
我们自己的价值。
第二个关键词,量子,
一个极其前沿且抽象的学科,
Nadella主要是从微软最近的一项突破来说的,
他们的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正刊上,
而这款最新的量子芯片也被誉为是量子计算机规模化的开始。
我知道很多人对於量子计算的理解,
都是“算得很快”,
大家顺着这个逻辑去想,
就记住一点,
现在的量子计算已经快到了量变引发质变的程度,
这种人类无法想象的恐怖计算力,
足以重塑世界。
长生不老、治愈所有疾病、星际旅行、太空电梯,
Nadella放言,
依靠量子计算机,
我们要在未来25年里取得相当於过去250年的进步。
最後是混合现实,
如果说前两个是方向是提高我们的生产力,
那混合现实,
就是在重塑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混合现实的英文为Mixed Reality,
顾名思义,
就是把虚拟信息和现实场景“混合”在一起。
想象一下,
跨国公司的东京团队的立体投影
与上海团队的实景沙盘在虚拟的空间中叠加,
天南海北的人,
却如同共处一室一样交流,
到那时,
坐班、工位,乃至公司,
都可能会成为一种过去时的概念。
再想想,
深夜,
离家万里的留学生直接让母亲的影像出现在眼前,
甚至能通过多模态传感器亲身感受到家人的温暖,
就好像他们从未分开,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将会迎来再一次难以想象的缩短。
电影院内,
你仿佛真的站在古希腊神庙的柱廊下,
仰望一个古老文明的余晖。
带上游戏头盔,
AR构建的岩浆便鼓动着漫过你的脚背。
比起从零构建一个新世界的元宇宙,
混合现实是更能“摸得着”的未来。
最後啊,
任何投资,
尤其是科技领域的项目,
都不会在短期内带来回报,
Nadella认为其中的关键之处,
在於一种“Refunding”的心态,
我个人觉得,
他强调的是一种“归零”的心态,
就是要想象你是在不断地创业,
你是一家又一家公司的创始人,
所以你必须怀抱着一种终生学习的习惯。
大家看,
这麽顶尖的行业大佬
都仍然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
对於普通人来说,
我们更要学会祛魅,
敢於挑战权威,
不断修正我们与世界的关联方式,
这其实才是每一个普通人能抓住风口,
改变未来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