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說AI】微軟CEO看好 2025年三大投資方向
2025年04月09日 18:30
剛看完了微軟CEO Satya Nadella的采訪,
大佬也是一點不藏著掖著,
微軟最看好的三大投資方向,
直接全盤托出:
AI、
量子、
混合現實。
但如果你只是單純地去追這些概念,
那純屬拿著舊地圖去找新大陸,
人啊,是賺不到自己認知之外的錢的,
所以這期視頻,
我要帶大家去深入地理解這些科技巨頭對於行業的分析和判斷,
最終能讓我們自己也建立起一種更高層次的認知。
現在,集中注意力,
我們開始。
先說AI,
又一次啊,
又一位大佬提到了AI 智能體(AI Agent),【這塊畫面可以用黃仁勳提智能體的演講】
Nadella提出,
AI智能體應用在未來的數量會爆炸式增長,
千行萬業的實體企業,
每個細分市場,
都會因此產生大量的新價值,
成為最終的受益方。
為什麽這麽說?
大家就記住一句話,
AI智能體本質上,
是對底層商業邏輯的一種重構。
大家想啊,
如果我們在80年代說:
“你會在桌面上同時處理一百萬份文檔”,
那對方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荒謬,
會覺得“難道有一百萬份紙質文檔堆在我桌上?”
但放到今天,
通過電腦、Excel、Word文檔,還有很多數據處理工具,
我們完全可以在“電腦桌面”同時處理“一百萬份文檔”。
那時間再往前推,
會不會有完全理解業務,不用吩咐,
就能自發地通過生成代碼來處理一百萬份文檔的數字程序員呢?
這看似是用戶界面和工具的變革,
實際上完全改變了行業底層的商業邏輯。
Nadella直言,
現在全球的市值規模已達上萬億美元的SaaS行業中,
存在著海量
會被AI智能體壓縮的“代辦清單”。
那到了這個階段,
我們就不得不面對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如果AI搶飯碗,
普通人要咋辦?
這是任何一個從業者都繞不開的達摩克斯之劍,
這種焦慮和恐懼是不分職業和年齡的。
但Nadella的核心觀點就一句話:
人類的知識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
永遠都會有新職業誕生。
馬車夫這個職業消失了,
司機這個新職業又誕生了。
我們可以讓AI智能體去篩選郵件,
我們負責審閱,
如果AI發展到了能代替“審閱”的階段,
又會出現更高一層的東西。
歷史上有無數新工具都在改寫工作形態,
但從來沒有抹去過“勞動”本身。
當然啊,
我們不能原地不動,
說“我用AI修改了一段話”,
“我用AI做了個瀏覽器界面”,
我們必須往更高層次走,
思考“我最終需要的是什麽?”
擁有一個強大的AI智能體,
並且能夠完美地應用它,
本質上是提升了擁有智能體的
我們自己的價值。
第二個關鍵詞,量子,
一個極其前沿且抽象的學科,
Nadella主要是從微軟最近的一項突破來說的,
他們的相關論文發表在Nature正刊上,
而這款最新的量子芯片也被譽為是量子計算機規模化的開始。
我知道很多人對於量子計算的理解,
都是“算得很快”,
大家順著這個邏輯去想,
就記住一點,
現在的量子計算已經快到了量變引發質變的程度,
這種人類無法想象的恐怖計算力,
足以重塑世界。
長生不老、治愈所有疾病、星際旅行、太空電梯,
Nadella放言,
依靠量子計算機,
我們要在未來25年里取得相當於過去250年的進步。
最後是混合現實,
如果說前兩個是方向是提高我們的生產力,
那混合現實,
就是在重塑我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混合現實的英文為Mixed Reality,
顧名思義,
就是把虛擬信息和現實場景“混合”在一起。
想象一下,
跨國公司的東京團隊的立體投影
與上海團隊的實景沙盤在虛擬的空間中疊加,
天南海北的人,
卻如同共處一室一樣交流,
到那時,
坐班、工位,乃至公司,
都可能會成為一種過去時的概念。
再想想,
深夜,
離家萬里的留學生直接讓母親的影像出現在眼前,
甚至能通過多模態傳感器親身感受到家人的溫暖,
就好像他們從未分開,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將會迎來再一次難以想象的縮短。
電影院內,
你仿佛真的站在古希臘神廟的柱廊下,
仰望一個古老文明的余暉。
帶上遊戲頭盔,
AR構建的巖漿便鼓動著漫過你的腳背。
比起從零構建一個新世界的元宇宙,
混合現實是更能“摸得著”的未來。
最後啊,
任何投資,
尤其是科技領域的項目,
都不會在短期內帶來回報,
Nadella認為其中的關鍵之處,
在於一種“Refunding”的心態,
我個人覺得,
他強調的是一種“歸零”的心態,
就是要想象你是在不斷地創業,
你是一家又一家公司的創始人,
所以你必須懷抱著一種終生學習的習慣。
大家看,
這麽頂尖的行業大佬
都仍然保持著對學習的熱情,
對於普通人來說,
我們更要學會祛魅,
敢於挑戰權威,
不斷修正我們與世界的關聯方式,
這其實才是每一個普通人能抓住風口,
改變未來的唯一方法。
大佬也是一點不藏著掖著,
微軟最看好的三大投資方向,
直接全盤托出:
AI、
量子、
混合現實。
但如果你只是單純地去追這些概念,
那純屬拿著舊地圖去找新大陸,
人啊,是賺不到自己認知之外的錢的,
所以這期視頻,
我要帶大家去深入地理解這些科技巨頭對於行業的分析和判斷,
最終能讓我們自己也建立起一種更高層次的認知。
現在,集中注意力,
我們開始。
先說AI,
又一次啊,
又一位大佬提到了AI 智能體(AI Agent),【這塊畫面可以用黃仁勳提智能體的演講】
Nadella提出,
AI智能體應用在未來的數量會爆炸式增長,
千行萬業的實體企業,
每個細分市場,
都會因此產生大量的新價值,
成為最終的受益方。
為什麽這麽說?
大家就記住一句話,
AI智能體本質上,
是對底層商業邏輯的一種重構。
大家想啊,
如果我們在80年代說:
“你會在桌面上同時處理一百萬份文檔”,
那對方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荒謬,
會覺得“難道有一百萬份紙質文檔堆在我桌上?”
但放到今天,
通過電腦、Excel、Word文檔,還有很多數據處理工具,
我們完全可以在“電腦桌面”同時處理“一百萬份文檔”。
那時間再往前推,
會不會有完全理解業務,不用吩咐,
就能自發地通過生成代碼來處理一百萬份文檔的數字程序員呢?
這看似是用戶界面和工具的變革,
實際上完全改變了行業底層的商業邏輯。
Nadella直言,
現在全球的市值規模已達上萬億美元的SaaS行業中,
存在著海量
會被AI智能體壓縮的“代辦清單”。
那到了這個階段,
我們就不得不面對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如果AI搶飯碗,
普通人要咋辦?
這是任何一個從業者都繞不開的達摩克斯之劍,
這種焦慮和恐懼是不分職業和年齡的。
但Nadella的核心觀點就一句話:
人類的知識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
永遠都會有新職業誕生。
馬車夫這個職業消失了,
司機這個新職業又誕生了。
我們可以讓AI智能體去篩選郵件,
我們負責審閱,
如果AI發展到了能代替“審閱”的階段,
又會出現更高一層的東西。
歷史上有無數新工具都在改寫工作形態,
但從來沒有抹去過“勞動”本身。
當然啊,
我們不能原地不動,
說“我用AI修改了一段話”,
“我用AI做了個瀏覽器界面”,
我們必須往更高層次走,
思考“我最終需要的是什麽?”
擁有一個強大的AI智能體,
並且能夠完美地應用它,
本質上是提升了擁有智能體的
我們自己的價值。
第二個關鍵詞,量子,
一個極其前沿且抽象的學科,
Nadella主要是從微軟最近的一項突破來說的,
他們的相關論文發表在Nature正刊上,
而這款最新的量子芯片也被譽為是量子計算機規模化的開始。
我知道很多人對於量子計算的理解,
都是“算得很快”,
大家順著這個邏輯去想,
就記住一點,
現在的量子計算已經快到了量變引發質變的程度,
這種人類無法想象的恐怖計算力,
足以重塑世界。
長生不老、治愈所有疾病、星際旅行、太空電梯,
Nadella放言,
依靠量子計算機,
我們要在未來25年里取得相當於過去250年的進步。
最後是混合現實,
如果說前兩個是方向是提高我們的生產力,
那混合現實,
就是在重塑我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混合現實的英文為Mixed Reality,
顧名思義,
就是把虛擬信息和現實場景“混合”在一起。
想象一下,
跨國公司的東京團隊的立體投影
與上海團隊的實景沙盤在虛擬的空間中疊加,
天南海北的人,
卻如同共處一室一樣交流,
到那時,
坐班、工位,乃至公司,
都可能會成為一種過去時的概念。
再想想,
深夜,
離家萬里的留學生直接讓母親的影像出現在眼前,
甚至能通過多模態傳感器親身感受到家人的溫暖,
就好像他們從未分開,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將會迎來再一次難以想象的縮短。
電影院內,
你仿佛真的站在古希臘神廟的柱廊下,
仰望一個古老文明的余暉。
帶上遊戲頭盔,
AR構建的巖漿便鼓動著漫過你的腳背。
比起從零構建一個新世界的元宇宙,
混合現實是更能“摸得著”的未來。
最後啊,
任何投資,
尤其是科技領域的項目,
都不會在短期內帶來回報,
Nadella認為其中的關鍵之處,
在於一種“Refunding”的心態,
我個人覺得,
他強調的是一種“歸零”的心態,
就是要想象你是在不斷地創業,
你是一家又一家公司的創始人,
所以你必須懷抱著一種終生學習的習慣。
大家看,
這麽頂尖的行業大佬
都仍然保持著對學習的熱情,
對於普通人來說,
我們更要學會祛魅,
敢於挑戰權威,
不斷修正我們與世界的關聯方式,
這其實才是每一個普通人能抓住風口,
改變未來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