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说AI】2025诺贝尔奖:最伟大的科学终将汇入寻常烟火,点亮人间
2025年10月20日 16:38
每年的诺奖一颁布,大家都会问——这研究是个啥?这些人是谁?和我们有什麽关系呀?要知道这些人类的顶级智慧,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了。而今年的诺奖,又是量子”穿墙术“、又是20年内癌症可治、又是《三体》里的低维展开,精彩纷呈,我总结了三个核心学术突破、两个趣味现象和一个底层逻辑,一口气带你看懂今年的诺贝尔奖。
嗨,大家好,我是杜兰,带你一起探索科技前沿。
三个核心亮点:
第一,物理学奖
你肯定听过量子计算机比超算快百万倍,但量子比特其实特别“娇贵”,很容易出错。今年获得物理学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 —— 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尔·德沃雷特(Michel Devoret)和约翰·马丁尼斯(John Martinis),就是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人。
他们干了件颠覆认知的事:用超导体搭建了一个掌心大小的电路,让电路里的粒子像会 “穿墙术”一样穿过绝缘层,而且粒子的能量还是“一份一份”的,和量子的特性一模一样。听不懂吧?
在量子世界,有一个”量子隧穿效应“,如果你扔一个小球向墙,它可能会像崂山道士一样,念个咒语就能穿墙而过,这就是量子力学的基本特点,但之前在宏观世界一直实现不了,大家都说宏观世界归牛顿力学管,量子世界归量子力学管。
而今年获奖的这三位科学家相当於把量子世界“拽”到了宏观电路里,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创造新的结构,现在谷歌、IBM 研发的量子计算机,靠的就是这个原理,说它是量子计算的 “地基”,一点都不夸张。
第二、化学奖
化学奖颁给了一种叫 “金属有机框架(MOF)” 的材料,研发者是日本科学家北川进和另外两位学者。这种材料的内部全是蜂窝状的小孔,一克粉末的表面积铺开後,居然能有足球场那麽大,就跟《三体》里的智子低维展开一样。
它的用途特别广:在沙漠里能“抓”水,每公斤每天能提取 5 升水;还能像海绵一样吸收二氧化碳;甚至能安全储存氢气,让燃料电池车能跑上千公里。以後不管是应对气候危机,还是解决水危机,这种材料都可能成为关键武器。
第三、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今年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了免疫系统里的 “调解员”,也就是调节性 T 细胞。简单来说,这种细胞能阻止免疫细胞 “自己人打自己人”,从根源上帮我们避开类风湿关节炎、Ⅰ型糖尿病这些自身免疫病。
现在,基於这个发现的疗法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未来就连器官移植时的排异问题,可能都不再是难题了。而且获奖者之一的阪口志文还说,结合免疫疗法,20年内癌症将不再是可怕的疾病。
看完了三个硬核科技,我还有两个观察:
第一、年龄不是限制,坚持才是科研的底色
这届诺奖得主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年龄普遍偏大。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科学家阪口志文已经74 岁,物理学奖的克拉克更是 83 岁高龄。但你千万别觉得“老了就搞不出成果”,阪口志文从发现调节性 T 细胞,到最终拿到诺奖,足足坚持了三十年。
这正好印证了一句话:真不用怕自己不再年轻,要在科学的海洋里慢慢探索、持续深耕,“顽固”坚持下去。而年轻人要珍惜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就能看到新的可能性,不知不觉就会到达令人兴奋的境界,所以我一直在说热爱和坚守。
第二、日本的 “诺奖速度”:耐心和投入是关键
本世纪以来,日本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经达到了22人。要知道,日本在 2001 年曾喊出“50 年30个诺奖”的目标,现在只用了不到 25 年,就完成了三分之二。
背後的秘诀其实很实在:一方面,政府给基础研究砸钱从不手软,像阪口志文的实验室,常年能拿到最高级别的资助,而且他还能自主决定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评价体系特别宽容,允许科学家“十年磨一剑”,不用急着出短期成果。这种对科研的耐心,正是催生出好成果的关键。
除此之外,这届诺奖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得主们的 “佛系” 反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接到瑞典方面的获奖电话时,以为是诈骗电话,挂了翻个身继续睡觉;另一位得主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当时正在户外徒步,手机调成了飞行模式,直到他妻子晚上看手机,两百条祝贺信息涌入,他才知道自己获奖了。
他们的淡定其实恰恰说明:其实对真正搞科学的人来说,诺奖再金光闪闪,也不过是他们在科学与真理的海洋里游泳时,偶然碰到的一朵带光的浪花而已。
回头看 2025 年这届诺奖,从量子电路到神奇材料,从免疫奥秘到科研生态,藏着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伟大的成果从来不是急出来的,而是熬出来、拼出来的。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做其他行业,只要像这些科学家一样坚持深耕,说不定哪天,你也能遇到属於自己的那朵闪着金光的浪花。
嗨,大家好,我是杜兰,带你一起探索科技前沿。
三个核心亮点:
第一,物理学奖
你肯定听过量子计算机比超算快百万倍,但量子比特其实特别“娇贵”,很容易出错。今年获得物理学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 —— 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尔·德沃雷特(Michel Devoret)和约翰·马丁尼斯(John Martinis),就是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人。
他们干了件颠覆认知的事:用超导体搭建了一个掌心大小的电路,让电路里的粒子像会 “穿墙术”一样穿过绝缘层,而且粒子的能量还是“一份一份”的,和量子的特性一模一样。听不懂吧?
在量子世界,有一个”量子隧穿效应“,如果你扔一个小球向墙,它可能会像崂山道士一样,念个咒语就能穿墙而过,这就是量子力学的基本特点,但之前在宏观世界一直实现不了,大家都说宏观世界归牛顿力学管,量子世界归量子力学管。
而今年获奖的这三位科学家相当於把量子世界“拽”到了宏观电路里,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创造新的结构,现在谷歌、IBM 研发的量子计算机,靠的就是这个原理,说它是量子计算的 “地基”,一点都不夸张。
第二、化学奖
化学奖颁给了一种叫 “金属有机框架(MOF)” 的材料,研发者是日本科学家北川进和另外两位学者。这种材料的内部全是蜂窝状的小孔,一克粉末的表面积铺开後,居然能有足球场那麽大,就跟《三体》里的智子低维展开一样。
它的用途特别广:在沙漠里能“抓”水,每公斤每天能提取 5 升水;还能像海绵一样吸收二氧化碳;甚至能安全储存氢气,让燃料电池车能跑上千公里。以後不管是应对气候危机,还是解决水危机,这种材料都可能成为关键武器。
第三、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今年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了免疫系统里的 “调解员”,也就是调节性 T 细胞。简单来说,这种细胞能阻止免疫细胞 “自己人打自己人”,从根源上帮我们避开类风湿关节炎、Ⅰ型糖尿病这些自身免疫病。
现在,基於这个发现的疗法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未来就连器官移植时的排异问题,可能都不再是难题了。而且获奖者之一的阪口志文还说,结合免疫疗法,20年内癌症将不再是可怕的疾病。
看完了三个硬核科技,我还有两个观察:
第一、年龄不是限制,坚持才是科研的底色
这届诺奖得主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年龄普遍偏大。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科学家阪口志文已经74 岁,物理学奖的克拉克更是 83 岁高龄。但你千万别觉得“老了就搞不出成果”,阪口志文从发现调节性 T 细胞,到最终拿到诺奖,足足坚持了三十年。
这正好印证了一句话:真不用怕自己不再年轻,要在科学的海洋里慢慢探索、持续深耕,“顽固”坚持下去。而年轻人要珍惜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就能看到新的可能性,不知不觉就会到达令人兴奋的境界,所以我一直在说热爱和坚守。
第二、日本的 “诺奖速度”:耐心和投入是关键
本世纪以来,日本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经达到了22人。要知道,日本在 2001 年曾喊出“50 年30个诺奖”的目标,现在只用了不到 25 年,就完成了三分之二。
背後的秘诀其实很实在:一方面,政府给基础研究砸钱从不手软,像阪口志文的实验室,常年能拿到最高级别的资助,而且他还能自主决定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评价体系特别宽容,允许科学家“十年磨一剑”,不用急着出短期成果。这种对科研的耐心,正是催生出好成果的关键。
除此之外,这届诺奖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得主们的 “佛系” 反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接到瑞典方面的获奖电话时,以为是诈骗电话,挂了翻个身继续睡觉;另一位得主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当时正在户外徒步,手机调成了飞行模式,直到他妻子晚上看手机,两百条祝贺信息涌入,他才知道自己获奖了。
他们的淡定其实恰恰说明:其实对真正搞科学的人来说,诺奖再金光闪闪,也不过是他们在科学与真理的海洋里游泳时,偶然碰到的一朵带光的浪花而已。
回头看 2025 年这届诺奖,从量子电路到神奇材料,从免疫奥秘到科研生态,藏着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伟大的成果从来不是急出来的,而是熬出来、拼出来的。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做其他行业,只要像这些科学家一样坚持深耕,说不定哪天,你也能遇到属於自己的那朵闪着金光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