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說AI】機器人馬拉松大賽 意料之中,來年再戰
2025年04月28日 10:10
首屆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比賽這兩天已經刷屏了,
有真•讓人摸不著頭腦的,
有實力不明顏值來湊的,
還有背後栓根繩讓陪跑員護法,
最後把工作人員累個半死的。
好多人都說這比賽是來搞笑的,
甚至有人說看完對機器人產業都祛魅了,
但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
外加一個跑了馬拉松幾十年的老選手,【杜總這塊給個具體數字,跑了多少年】
我的評價是意料之中,來年再戰。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次比賽的一些特殊規則啊,
第一,
機器人可以自己跑,
也可以被工程師手動遙控操作著跑,
但是要有要裁判員和保障團隊全程跟隨。
第二,
這次大賽是允許機器人在中途更換電池,
甚至是更換機器人接力完成比賽的。
大家也不要覺得low
這就像是賽車換輪胎一樣。
而且像是這次的冠軍,天工Ultra,
就是全程沒有替換機器人,
用無線領航技術自己跑完全程的。
其次,我為什麽說“意料之中”呢?
因為機器人產業不管外界再怎麽烈火烹油,
大家就看這條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
Embodied AI,具身智能,
也就是機器人,
它離真正的成熟期還有2-5年。
拿這次比賽來說,
好多人都吐槽說機器人怎麽跑得這麽慢,
姿勢這麽奇怪,
還老是摔倒,
這些問題本質上都指向機器人身上的一個核心部件,關節。
這種仿生的關節結構不僅要模擬人類覆雜的關節協調與重心調整,
還要兼具高扭矩、輕量化和長壽命,
這才能在步幅、步頻,以及動力關節的爆發力上
有不錯的表現。
但很明顯,
現在人形機器人的關節顯然還有很大的突破空間。
再一個,
機器人中途換電池,
甚至能換選手,
好多人都說這對於一個比賽來說很兒戲,
但這其實正暴露了現在機器人的另一個大問題:
續航。
很多機器人產品可能在實驗室的續航數據很不錯,
但一旦真的來到現實世界跑兩圈,
那電池的輕量化設計和能量回收機制就不夠看了。
最後,
為什麽我又說“來年再戰”?
大家別看我上面說了那麽多缺點,
但實際上我從去年就開始關注這場比賽的信息了,
現在看到它真的能順利開賽,
我內心是非常開心的。
以前在社區里經常說“無圖無真相”,
技術其實也一樣。
只有經過實測,
進入最真實的世界里,
它才有可能落地。
你看,
這次全程21公里的的賽道有6個左轉彎、
8個右轉彎,
還有無數個上坡下坡,
跨越障礙,
在這麽覆雜的環境里奔跑,
涉及到全身協同運動控制,
這會帶來一樣非常寶貴的東西,
那就是數據。
運動控制算法需要結合海量人體運動數據與實時決策能力,
但人形機器人行業大多數產品都還沒有規模化,
非常缺乏這種在真實場景中的數據集。
現在數據有了,
還一下子暴露出了機器人對覆雜地形的適應不足、
抗幹擾能力差,
穩定性不夠的問題,
這就能進一步推動高扭矩電機、柔性關節、耐磨損材料等上遊零部件的升級。
所以說,
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或展示,
也是一次大規模的公開測試。
而且你還真別說,
這些機器人還挺有馬拉松精神,
不管是腿短跑不快,
還是撞到護欄了,
甚至頭都掉了,
還能堅強地跑完全程。
就是苦了全程陪跑的工作人員,
我看賽後采訪技術人員說,
這是他們加入團隊後最累的一天,
真的是又好笑又讓人感動。
所以也向背後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你們也在跑一場暫時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
有真•讓人摸不著頭腦的,
有實力不明顏值來湊的,
還有背後栓根繩讓陪跑員護法,
最後把工作人員累個半死的。
好多人都說這比賽是來搞笑的,
甚至有人說看完對機器人產業都祛魅了,
但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
外加一個跑了馬拉松幾十年的老選手,【杜總這塊給個具體數字,跑了多少年】
我的評價是意料之中,來年再戰。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次比賽的一些特殊規則啊,
第一,
機器人可以自己跑,
也可以被工程師手動遙控操作著跑,
但是要有要裁判員和保障團隊全程跟隨。
第二,
這次大賽是允許機器人在中途更換電池,
甚至是更換機器人接力完成比賽的。
大家也不要覺得low
這就像是賽車換輪胎一樣。
而且像是這次的冠軍,天工Ultra,
就是全程沒有替換機器人,
用無線領航技術自己跑完全程的。
其次,我為什麽說“意料之中”呢?
因為機器人產業不管外界再怎麽烈火烹油,
大家就看這條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
Embodied AI,具身智能,
也就是機器人,
它離真正的成熟期還有2-5年。
拿這次比賽來說,
好多人都吐槽說機器人怎麽跑得這麽慢,
姿勢這麽奇怪,
還老是摔倒,
這些問題本質上都指向機器人身上的一個核心部件,關節。
這種仿生的關節結構不僅要模擬人類覆雜的關節協調與重心調整,
還要兼具高扭矩、輕量化和長壽命,
這才能在步幅、步頻,以及動力關節的爆發力上
有不錯的表現。
但很明顯,
現在人形機器人的關節顯然還有很大的突破空間。
再一個,
機器人中途換電池,
甚至能換選手,
好多人都說這對於一個比賽來說很兒戲,
但這其實正暴露了現在機器人的另一個大問題:
續航。
很多機器人產品可能在實驗室的續航數據很不錯,
但一旦真的來到現實世界跑兩圈,
那電池的輕量化設計和能量回收機制就不夠看了。
最後,
為什麽我又說“來年再戰”?
大家別看我上面說了那麽多缺點,
但實際上我從去年就開始關注這場比賽的信息了,
現在看到它真的能順利開賽,
我內心是非常開心的。
以前在社區里經常說“無圖無真相”,
技術其實也一樣。
只有經過實測,
進入最真實的世界里,
它才有可能落地。
你看,
這次全程21公里的的賽道有6個左轉彎、
8個右轉彎,
還有無數個上坡下坡,
跨越障礙,
在這麽覆雜的環境里奔跑,
涉及到全身協同運動控制,
這會帶來一樣非常寶貴的東西,
那就是數據。
運動控制算法需要結合海量人體運動數據與實時決策能力,
但人形機器人行業大多數產品都還沒有規模化,
非常缺乏這種在真實場景中的數據集。
現在數據有了,
還一下子暴露出了機器人對覆雜地形的適應不足、
抗幹擾能力差,
穩定性不夠的問題,
這就能進一步推動高扭矩電機、柔性關節、耐磨損材料等上遊零部件的升級。
所以說,
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或展示,
也是一次大規模的公開測試。
而且你還真別說,
這些機器人還挺有馬拉松精神,
不管是腿短跑不快,
還是撞到護欄了,
甚至頭都掉了,
還能堅強地跑完全程。
就是苦了全程陪跑的工作人員,
我看賽後采訪技術人員說,
這是他們加入團隊後最累的一天,
真的是又好笑又讓人感動。
所以也向背後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你們也在跑一場暫時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