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说AI】机器人马拉松大赛 意料之中,来年再战
2025年04月28日 10:10
首届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这两天已经刷屏了,
有真•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有实力不明颜值来凑的,
还有背後栓根绳让陪跑员护法,
最後把工作人员累个半死的。
好多人都说这比赛是来搞笑的,
甚至有人说看完对机器人产业都祛魅了,
但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
外加一个跑了马拉松几十年的老选手,【杜总这块给个具体数字,跑了多少年】
我的评价是意料之中,来年再战。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比赛的一些特殊规则啊,
第一,
机器人可以自己跑,
也可以被工程师手动遥控操作着跑,
但是要有要裁判员和保障团队全程跟随。
第二,
这次大赛是允许机器人在中途更换电池,
甚至是更换机器人接力完成比赛的。
大家也不要觉得low
这就像是赛车换轮胎一样。
而且像是这次的冠军,天工Ultra,
就是全程没有替换机器人,
用无线领航技术自己跑完全程的。
其次,我为什麽说“意料之中”呢?
因为机器人产业不管外界再怎麽烈火烹油,
大家就看这条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
Embodied AI,具身智能,
也就是机器人,
它离真正的成熟期还有2-5年。
拿这次比赛来说,
好多人都吐槽说机器人怎麽跑得这麽慢,
姿势这麽奇怪,
还老是摔倒,
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指向机器人身上的一个核心部件,关节。
这种仿生的关节结构不仅要模拟人类覆杂的关节协调与重心调整,
还要兼具高扭矩、轻量化和长寿命,
这才能在步幅、步频,以及动力关节的爆发力上
有不错的表现。
但很明显,
现在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显然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
再一个,
机器人中途换电池,
甚至能换选手,
好多人都说这对於一个比赛来说很儿戏,
但这其实正暴露了现在机器人的另一个大问题:
续航。
很多机器人产品可能在实验室的续航数据很不错,
但一旦真的来到现实世界跑两圈,
那电池的轻量化设计和能量回收机制就不够看了。
最後,
为什麽我又说“来年再战”?
大家别看我上面说了那麽多缺点,
但实际上我从去年就开始关注这场比赛的信息了,
现在看到它真的能顺利开赛,
我内心是非常开心的。
以前在社区里经常说“无图无真相”,
技术其实也一样。
只有经过实测,
进入最真实的世界里,
它才有可能落地。
你看,
这次全程21公里的的赛道有6个左转弯、
8个右转弯,
还有无数个上坡下坡,
跨越障碍,
在这麽覆杂的环境里奔跑,
涉及到全身协同运动控制,
这会带来一样非常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数据。
运动控制算法需要结合海量人体运动数据与实时决策能力,
但人形机器人行业大多数产品都还没有规模化,
非常缺乏这种在真实场景中的数据集。
现在数据有了,
还一下子暴露出了机器人对覆杂地形的适应不足、
抗干扰能力差,
稳定性不够的问题,
这就能进一步推动高扭矩电机、柔性关节、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的升级。
所以说,
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或展示,
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公开测试。
而且你还真别说,
这些机器人还挺有马拉松精神,
不管是腿短跑不快,
还是撞到护栏了,
甚至头都掉了,
还能坚强地跑完全程。
就是苦了全程陪跑的工作人员,
我看赛後采访技术人员说,
这是他们加入团队後最累的一天,
真的是又好笑又让人感动。
所以也向背後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你们也在跑一场暂时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
有真•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有实力不明颜值来凑的,
还有背後栓根绳让陪跑员护法,
最後把工作人员累个半死的。
好多人都说这比赛是来搞笑的,
甚至有人说看完对机器人产业都祛魅了,
但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
外加一个跑了马拉松几十年的老选手,【杜总这块给个具体数字,跑了多少年】
我的评价是意料之中,来年再战。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比赛的一些特殊规则啊,
第一,
机器人可以自己跑,
也可以被工程师手动遥控操作着跑,
但是要有要裁判员和保障团队全程跟随。
第二,
这次大赛是允许机器人在中途更换电池,
甚至是更换机器人接力完成比赛的。
大家也不要觉得low
这就像是赛车换轮胎一样。
而且像是这次的冠军,天工Ultra,
就是全程没有替换机器人,
用无线领航技术自己跑完全程的。
其次,我为什麽说“意料之中”呢?
因为机器人产业不管外界再怎麽烈火烹油,
大家就看这条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
Embodied AI,具身智能,
也就是机器人,
它离真正的成熟期还有2-5年。
拿这次比赛来说,
好多人都吐槽说机器人怎麽跑得这麽慢,
姿势这麽奇怪,
还老是摔倒,
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指向机器人身上的一个核心部件,关节。
这种仿生的关节结构不仅要模拟人类覆杂的关节协调与重心调整,
还要兼具高扭矩、轻量化和长寿命,
这才能在步幅、步频,以及动力关节的爆发力上
有不错的表现。
但很明显,
现在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显然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
再一个,
机器人中途换电池,
甚至能换选手,
好多人都说这对於一个比赛来说很儿戏,
但这其实正暴露了现在机器人的另一个大问题:
续航。
很多机器人产品可能在实验室的续航数据很不错,
但一旦真的来到现实世界跑两圈,
那电池的轻量化设计和能量回收机制就不够看了。
最後,
为什麽我又说“来年再战”?
大家别看我上面说了那麽多缺点,
但实际上我从去年就开始关注这场比赛的信息了,
现在看到它真的能顺利开赛,
我内心是非常开心的。
以前在社区里经常说“无图无真相”,
技术其实也一样。
只有经过实测,
进入最真实的世界里,
它才有可能落地。
你看,
这次全程21公里的的赛道有6个左转弯、
8个右转弯,
还有无数个上坡下坡,
跨越障碍,
在这麽覆杂的环境里奔跑,
涉及到全身协同运动控制,
这会带来一样非常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数据。
运动控制算法需要结合海量人体运动数据与实时决策能力,
但人形机器人行业大多数产品都还没有规模化,
非常缺乏这种在真实场景中的数据集。
现在数据有了,
还一下子暴露出了机器人对覆杂地形的适应不足、
抗干扰能力差,
稳定性不够的问题,
这就能进一步推动高扭矩电机、柔性关节、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的升级。
所以说,
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或展示,
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公开测试。
而且你还真别说,
这些机器人还挺有马拉松精神,
不管是腿短跑不快,
还是撞到护栏了,
甚至头都掉了,
还能坚强地跑完全程。
就是苦了全程陪跑的工作人员,
我看赛後采访技术人员说,
这是他们加入团队後最累的一天,
真的是又好笑又让人感动。
所以也向背後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你们也在跑一场暂时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