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龍:香港把握科技浪潮機遇,積極推動AI+發展
2025年02月25日 18:03
記者:
本周,香港迎來了金融科技領域的盛事——Consensus Hong Kong。 借這個機會,我們邀請到了香港立法會議員尚海龍先生。 尚先生,這兩天您有沒有去大會現場? 現場的氛圍感覺是怎麼樣的?
尚海龍:
不好意思,這兩天香港立法會的大會全天都在進行,所以我沒能去現場。 但從媒體的報導來看,相信這次大會的盛况是空前的。 我預計可能有接近一萬人到場,很多來自海外的朋友,關心區塊鏈、Web 3和加密貨幣的朋友們都齊聚香港,探討未來在香港從事這些新興領域的機遇。 我相信這次盛會的影響力非常大。
我去年曾參加過一個Bitcoin Asia的開幕禮,當時在大清早就能看到全球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齊聚一堂,影響力已經很大了。 今年的Consensus Hong Kong是近5年來首次在美國之外舉行,吸引力可想而知。
記者:
您認為香港或者說Consensus大會選擇香港的原因有哪些? 香港有哪些吸引力?
尚海龍:
我認為這與特區政府近年來對Web 3領域的積極態度是分不開的。 特區政府在前年發佈了Web 3宣言,並緊鑼密鼓地推進相關議題,包括加密貨幣和穩定幣的推廣。 我在立法會和相關小組委員會多次看到特區政府在推進這些議題,使得在香港發展Web 3、區塊鏈科技和加密貨幣相關服務變得越來越清晰,這是香港的優勢。
此外,香港作為普通法的國際金融中心,司法機构也在積極探索新技術。 例如,最近針對非法網站的電子禁令使用了區塊鏈科技,使得司法體系能够在虛擬世界或Web 3世界中產生實質影響。 這為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的融合提供了成功案例。
記者: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發展金融科技方面有哪些優勢?
尚海龍:
香港是全球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金融資產體量在全球排名靠前。 香港不僅接受新鮮事物,還在傳統金融領域有深厚的積累。 近年來,香港積極推動區塊鏈科技、加密貨幣交易和穩定幣的探索,這些都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推動Web 3發展的實質性案例。 通過傳統金融與數位金融的融合,香港有更成熟的投資者、更便利的資金往來通道,以及更理性的金融行業場景,能够推動投資者關注新的方向。
記者:
金融科技與AI的關係密切,香港在發展AI方面有哪些優勢?
尚海龍:
香港把握住了人工智慧第三波浪潮的契機。 自2011年以來,香港一直站在國際前沿。 首先,香港在人工智慧論文數量上全球領先,以5所全球百强名校為覈心梯隊,在知識創新、論文和專利數量上都表現突出。 其次,特區政府積極擁抱人工智慧,特別是大模型的應用場景。 例如,InnoHK計畫中的大模型平臺已經在特區政府和60多個供應機构中試用。 此外,香港的區位優勢也助力了AI發展。 香港背靠祖國內地,特別是在大灣區的橋頭堡作用,同時對接國際市場,數據自由流通,應用場景豐富,使得AI在香港的發展機遇較為明顯。
記者:
在產業應用方面,人工智慧有哪些落地成果? 聽說立法會已經有很多應用場景應用到了人工智慧。
尚海龍:
的確,香港正在積極擁抱AI帶來的變化。 在立法會的日常工作中,每天都會有人提及AI相關的內容,例如DeepSeek等。 這些討論不僅影響了各個行業,也讓全港市民更加關注和使用AI。 此外,立法會的語音發言已經不再需要速記員,而是通過語音辨識記錄,準確度也有了顯著提高。 從2018年開始,香港有15個與AI相關的項目在不同跨界領域取得了國際矚目的專利和知識產權成果。 我們期待這些成果能够進一步釋放到產業環境中,與創新鏈結合,產生更大的商業價值。
記者:
香港不是一個大的市場,那麼在AI產業發展方面,是否應該與國際更多合作,特別是與內地的產學研合作?
尚海龍:
這是必然的。 在專業行業裏,沒有AI產業,只有AI+產業或產業+AI的機遇。 只有將AI科技在垂直行業應用落地,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並融合各方關係,才能發揮AI的價值。 香港不是一個大的市場,我們希望將原創科技從上游延伸到產業鏈的中游與下游,必然需要與內地都市、中國市場以及國際市場協同。 通過將AI科技輸出到不同應用場景,甚至長尾場景,同時發揮數據閉環對算灋的再打磨,才能讓AI在未來有所期待。
記者:
長期來看,您對香港AI的發展有何期待?
尚海龍:
自2015年11月香港創新科技局(現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成立以來,特區政府高度重視AI發展,提供了多項資源和專項基金支持。 同時,香港在人才方面也不斷集聚,高才通、優才計畫等政策在過去兩年集中發力,吸引了大量AI及相關產業人才。 我希望香港能够發揮區位優勢和人才高地優勢,積極與大灣區及內地產業聯動,與海外需求互動,推動AI與產業的雙落地,鞏固香港在原研科技傳導後的優勢。
記者:
您對初創企業有什麼建議?
尚海龍:
從我的經驗來看,初創企業最重要的是“快”。 要抓緊將新技術、新平臺應用落地,哪怕一開始姿勢不那麼完美,但要先上車。 通過不斷打磨、優化和調整,逐步變得更好。 就像互聯網時代發佈的作業系統,一開始可能很難用,但通過反覆運算和優化,最終會變得成熟。 新技術誕生時不可能盡善盡美,只有通過應用才能找到新的商業機會。 只要核心技術在手,所有生意都可以在核心技術上重新做一遍。 我相信,只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堅定的破局能力和堅韌的意志,創業一定大有可為。
本周,香港迎來了金融科技領域的盛事——Consensus Hong Kong。 借這個機會,我們邀請到了香港立法會議員尚海龍先生。 尚先生,這兩天您有沒有去大會現場? 現場的氛圍感覺是怎麼樣的?
尚海龍:
不好意思,這兩天香港立法會的大會全天都在進行,所以我沒能去現場。 但從媒體的報導來看,相信這次大會的盛况是空前的。 我預計可能有接近一萬人到場,很多來自海外的朋友,關心區塊鏈、Web 3和加密貨幣的朋友們都齊聚香港,探討未來在香港從事這些新興領域的機遇。 我相信這次盛會的影響力非常大。
我去年曾參加過一個Bitcoin Asia的開幕禮,當時在大清早就能看到全球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齊聚一堂,影響力已經很大了。 今年的Consensus Hong Kong是近5年來首次在美國之外舉行,吸引力可想而知。
記者:
您認為香港或者說Consensus大會選擇香港的原因有哪些? 香港有哪些吸引力?
尚海龍:
我認為這與特區政府近年來對Web 3領域的積極態度是分不開的。 特區政府在前年發佈了Web 3宣言,並緊鑼密鼓地推進相關議題,包括加密貨幣和穩定幣的推廣。 我在立法會和相關小組委員會多次看到特區政府在推進這些議題,使得在香港發展Web 3、區塊鏈科技和加密貨幣相關服務變得越來越清晰,這是香港的優勢。
此外,香港作為普通法的國際金融中心,司法機构也在積極探索新技術。 例如,最近針對非法網站的電子禁令使用了區塊鏈科技,使得司法體系能够在虛擬世界或Web 3世界中產生實質影響。 這為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的融合提供了成功案例。
記者: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發展金融科技方面有哪些優勢?
尚海龍:
香港是全球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金融資產體量在全球排名靠前。 香港不僅接受新鮮事物,還在傳統金融領域有深厚的積累。 近年來,香港積極推動區塊鏈科技、加密貨幣交易和穩定幣的探索,這些都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推動Web 3發展的實質性案例。 通過傳統金融與數位金融的融合,香港有更成熟的投資者、更便利的資金往來通道,以及更理性的金融行業場景,能够推動投資者關注新的方向。
記者:
金融科技與AI的關係密切,香港在發展AI方面有哪些優勢?
尚海龍:
香港把握住了人工智慧第三波浪潮的契機。 自2011年以來,香港一直站在國際前沿。 首先,香港在人工智慧論文數量上全球領先,以5所全球百强名校為覈心梯隊,在知識創新、論文和專利數量上都表現突出。 其次,特區政府積極擁抱人工智慧,特別是大模型的應用場景。 例如,InnoHK計畫中的大模型平臺已經在特區政府和60多個供應機构中試用。 此外,香港的區位優勢也助力了AI發展。 香港背靠祖國內地,特別是在大灣區的橋頭堡作用,同時對接國際市場,數據自由流通,應用場景豐富,使得AI在香港的發展機遇較為明顯。
記者:
在產業應用方面,人工智慧有哪些落地成果? 聽說立法會已經有很多應用場景應用到了人工智慧。
尚海龍:
的確,香港正在積極擁抱AI帶來的變化。 在立法會的日常工作中,每天都會有人提及AI相關的內容,例如DeepSeek等。 這些討論不僅影響了各個行業,也讓全港市民更加關注和使用AI。 此外,立法會的語音發言已經不再需要速記員,而是通過語音辨識記錄,準確度也有了顯著提高。 從2018年開始,香港有15個與AI相關的項目在不同跨界領域取得了國際矚目的專利和知識產權成果。 我們期待這些成果能够進一步釋放到產業環境中,與創新鏈結合,產生更大的商業價值。
記者:
香港不是一個大的市場,那麼在AI產業發展方面,是否應該與國際更多合作,特別是與內地的產學研合作?
尚海龍:
這是必然的。 在專業行業裏,沒有AI產業,只有AI+產業或產業+AI的機遇。 只有將AI科技在垂直行業應用落地,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並融合各方關係,才能發揮AI的價值。 香港不是一個大的市場,我們希望將原創科技從上游延伸到產業鏈的中游與下游,必然需要與內地都市、中國市場以及國際市場協同。 通過將AI科技輸出到不同應用場景,甚至長尾場景,同時發揮數據閉環對算灋的再打磨,才能讓AI在未來有所期待。
記者:
長期來看,您對香港AI的發展有何期待?
尚海龍:
自2015年11月香港創新科技局(現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成立以來,特區政府高度重視AI發展,提供了多項資源和專項基金支持。 同時,香港在人才方面也不斷集聚,高才通、優才計畫等政策在過去兩年集中發力,吸引了大量AI及相關產業人才。 我希望香港能够發揮區位優勢和人才高地優勢,積極與大灣區及內地產業聯動,與海外需求互動,推動AI與產業的雙落地,鞏固香港在原研科技傳導後的優勢。
記者:
您對初創企業有什麼建議?
尚海龍:
從我的經驗來看,初創企業最重要的是“快”。 要抓緊將新技術、新平臺應用落地,哪怕一開始姿勢不那麼完美,但要先上車。 通過不斷打磨、優化和調整,逐步變得更好。 就像互聯網時代發佈的作業系統,一開始可能很難用,但通過反覆運算和優化,最終會變得成熟。 新技術誕生時不可能盡善盡美,只有通過應用才能找到新的商業機會。 只要核心技術在手,所有生意都可以在核心技術上重新做一遍。 我相信,只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堅定的破局能力和堅韌的意志,創業一定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