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龙:香港把握科技浪潮机遇,积极推动AI+发展

2025年02月25日 18:03

记者:
本周,香港迎来了金融科技领域的盛事——Consensus Hong Kong。 借这个机会,我们邀请到了香港立法会议员尚海龙先生。 尚先生,这两天您有没有去大会现场? 现场的氛围感觉是怎麽样的?

尚海龙:
不好意思,这两天香港立法会的大会全天都在进行,所以我没能去现场。 但从媒体的报导来看,相信这次大会的盛况是空前的。 我预计可能有接近一万人到场,很多来自海外的朋友,关心区块链、Web 3和加密货币的朋友们都齐聚香港,探讨未来在香港从事这些新兴领域的机遇。 我相信这次盛会的影响力非常大。
我去年曾参加过一个Bitcoin Asia的开幕礼,当时在大清早就能看到全球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齐聚一堂,影响力已经很大了。 今年的Consensus Hong Kong是近5年来首次在美国之外举行,吸引力可想而知。

记者:
您认为香港或者说Consensus大会选择香港的原因有哪些? 香港有哪些吸引力?

尚海龙:
我认为这与特区政府近年来对Web 3领域的积极态度是分不开的。 特区政府在前年发布了Web 3宣言,并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议题,包括加密货币和稳定币的推广。 我在立法会和相关小组委员会多次看到特区政府在推进这些议题,使得在香港发展Web 3、区块链科技和加密货币相关服务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是香港的优势。
此外,香港作为普通法的国际金融中心,司法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新技术。 例如,最近针对非法网站的电子禁令使用了区块链科技,使得司法体系能够在虚拟世界或Web 3世界中产生实质影响。 这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的融合提供了成功案例。

记者: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发展金融科技方面有哪些优势?

尚海龙:
香港是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金融资产体量在全球排名靠前。 香港不仅接受新鲜事物,还在传统金融领域有深厚的积累。 近年来,香港积极推动区块链科技、加密货币交易和稳定币的探索,这些都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推动Web 3发展的实质性案例。 通过传统金融与数位金融的融合,香港有更成熟的投资者、更便利的资金往来通道,以及更理性的金融行业场景,能够推动投资者关注新的方向。

记者:
金融科技与AI的关系密切,香港在发展AI方面有哪些优势?

尚海龙:
香港把握住了人工智慧第三波浪潮的契机。 自2011年以来,香港一直站在国际前沿。 首先,香港在人工智慧论文数量上全球领先,以5所全球百强名校为核心梯队,在知识创新、论文和专利数量上都表现突出。 其次,特区政府积极拥抱人工智慧,特别是大模型的应用场景。 例如,InnoHK计画中的大模型平台已经在特区政府和60多个供应机构中试用。 此外,香港的区位优势也助力了AI发展。 香港背靠祖国内地,特别是在大湾区的桥头堡作用,同时对接国际市场,数据自由流通,应用场景丰富,使得AI在香港的发展机遇较为明显。

记者:
在产业应用方面,人工智慧有哪些落地成果? 听说立法会已经有很多应用场景应用到了人工智慧。

尚海龙:
的确,香港正在积极拥抱AI带来的变化。 在立法会的日常工作中,每天都会有人提及AI相关的内容,例如DeepSeek等。 这些讨论不仅影响了各个行业,也让全港市民更加关注和使用AI。 此外,立法会的语音发言已经不再需要速记员,而是通过语音辨识记录,准确度也有了显着提高。 从2018年开始,香港有15个与AI相关的项目在不同跨界领域取得了国际瞩目的专利和知识产权成果。 我们期待这些成果能够进一步释放到产业环境中,与创新链结合,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记者:
香港不是一个大的市场,那麽在AI产业发展方面,是否应该与国际更多合作,特别是与内地的产学研合作?

尚海龙:
这是必然的。 在专业行业里,没有AI产业,只有AI+产业或产业+AI的机遇。 只有将AI科技在垂直行业应用落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融合各方关系,才能发挥AI的价值。 香港不是一个大的市场,我们希望将原创科技从上游延伸到产业链的中游与下游,必然需要与内地都市、中国市场以及国际市场协同。 通过将AI科技输出到不同应用场景,甚至长尾场景,同时发挥数据闭环对算灋的再打磨,才能让AI在未来有所期待。

记者:
长期来看,您对香港AI的发展有何期待?

尚海龙:
自2015年11月香港创新科技局(现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成立以来,特区政府高度重视AI发展,提供了多项资源和专项基金支持。 同时,香港在人才方面也不断集聚,高才通、优才计画等政策在过去两年集中发力,吸引了大量AI及相关产业人才。 我希望香港能够发挥区位优势和人才高地优势,积极与大湾区及内地产业联动,与海外需求互动,推动AI与产业的双落地,巩固香港在原研科技传导後的优势。

记者:
您对初创企业有什麽建议?

尚海龙:
从我的经验来看,初创企业最重要的是“快”。 要抓紧将新技术、新平台应用落地,哪怕一开始姿势不那麽完美,但要先上车。 通过不断打磨、优化和调整,逐步变得更好。 就像互联网时代发布的作业系统,一开始可能很难用,但通过反覆运算和优化,最终会变得成熟。 新技术诞生时不可能尽善尽美,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找到新的商业机会。 只要核心技术在手,所有生意都可以在核心技术上重新做一遍。 我相信,只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坚定的破局能力和坚韧的意志,创业一定大有可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