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說AI】23999華為折疊屏電腦 好玩、不滿、未來可期
2025年05月26日 18:30
鴻蒙折疊電腦
就是個大號科技玩具。
首先聲明一下,
我沒搶到第一手實測機會,
最近剛剛抽出時間,
把官方發布會和各種演示看完了,
我的心情全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好玩、不滿、未來可期。
第一反應確實是好玩,
折疊屏手機已經不新鮮了,
但折疊屏電腦確實有點稀奇,
開會時可以用上屏投屏,
下屏查資料,
雙手往下屏一放,
就能喚出虛擬鍵盤,
甭管好不好用,
看起來確實相當酷炫。
整體UI界面也很清爽,
而且我感覺我基本能無縫入手,
大家就看這個下邊欄,
是不是很像把Windows的任務欄和MacOS的Dock欄給縫到一起了?
新鮮勁兒過了,
接下來肯定就要看硬件參數了。
這也是我不滿意的主要地方。
官方公布的數據是電腦展開18英寸(約45.7厘米)【括號里不用讀出來,在字幕上體現就行】
折疊後13英寸(約33厘米),
重1.16kg,
展開厚度7.3mm,
比很多手機還薄。
光看這些數據其實挺好,
就是主流輕薄本的水平
但接下來,
續航沒有數據,
處理器和顯卡也沒有給出型號,
京東華為旗艦店的參數頁面上寫的是NA。
給大家解釋一下,
NA是英文“Non Applicable”的縮寫,【/əˈplɪk.ə.bəl/】
意思是“不存在”,
放在這里也就是
華為選擇不公開電腦的處理器和顯卡信息。
其實作為一個主打便攜超輕的筆記本,
我能理解它的賣點不在性能上,
但處理器、顯卡就像是大腦之於人類一樣,
這種核心參數都沒有,
就有點太過分了。
當然我也看到有人說,
演示里來回切換軟件窗口看起來特別絲滑啊?
再給大家科普一下,
圈內看電子產品的性能,
比較主流的是兩個方式,
一個是烤機,
也就是讓新電腦長時間運行一些大型程序或軟件,
在這種長期高負載地情況下,
就會暴露一些電腦硬件的問題,
比如會不會異常過熱,
這主要是測試硬件的穩定性。
另一個是跑分,
就是對電腦硬件進行壓力測試,
比如通過跑大型遊戲看幀率是否穩定,
比如通過一些專業的跑分軟件,
測試電腦的顯卡功耗、CPU散熱等等。
所以只是在電腦上,
尤其是一台新電腦上來回切換軟件,
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最後再說生態。
之所以要單拎出來說,
是因為這回的華為折疊屏電腦用的是鴻蒙系統,
純國產的系統,
在生態上比起40多年的Windows肯定要落後很多。
比如這個應用上,
華為目前完成了1000多個融合生態應用的視頻,
年底會到2000個,
所以躍躍欲試的朋友也最好看下這張現場圖,
如果少了自己剛需的軟件,
那就得再慎重考慮考慮。
當然,
也是得益於鴻蒙系統的分布式架構,
華為全家桶用戶的體驗肯定會好不少,
PC系統、平板、手機之間都可以無縫互聯,
甚至還有最新的眼睛注視跨越設備功能,
你看到哪部設備,
鍵鼠操作就切換到哪部設備上。
所以為什麽我最後還是要說“未來可期”呢?
因為現在的鴻蒙生態雖然還在早期,
但已經開始激發國產化替代的浪潮了,
不僅是在硬件和終端側,
更在生態和生產力軟件上。
而且還有一點,
也是我覺得很多人忽視的,
那就是年輕一代人的使用習慣。
對於很多90前的用戶來說,
接觸電腦的時間是早於智能手機的,
所以天然就對X86電腦這樣的交互邏輯和生態更加熟悉。
但95後甚至00後的年輕人已經不一樣了,
他們有很多人是先接觸智能手機的,
所以鴻蒙折疊電腦的發布時間點,
正好處在一個用戶習慣快速演變的時期,
它能否乘上這輛車,
甚至成為塑造新一代交互邏輯的標志,
拭目以待。
當然,
說了這麽多,
要我給這台產品一個定位的話,
那我覺得,
這就是一個針對精英商務人群
還有不差錢的科技發燒友的大號玩具,
至於普通人,
還是堅信等等黨永不為奴吧。
就是個大號科技玩具。
首先聲明一下,
我沒搶到第一手實測機會,
最近剛剛抽出時間,
把官方發布會和各種演示看完了,
我的心情全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好玩、不滿、未來可期。
第一反應確實是好玩,
折疊屏手機已經不新鮮了,
但折疊屏電腦確實有點稀奇,
開會時可以用上屏投屏,
下屏查資料,
雙手往下屏一放,
就能喚出虛擬鍵盤,
甭管好不好用,
看起來確實相當酷炫。
整體UI界面也很清爽,
而且我感覺我基本能無縫入手,
大家就看這個下邊欄,
是不是很像把Windows的任務欄和MacOS的Dock欄給縫到一起了?
新鮮勁兒過了,
接下來肯定就要看硬件參數了。
這也是我不滿意的主要地方。
官方公布的數據是電腦展開18英寸(約45.7厘米)【括號里不用讀出來,在字幕上體現就行】
折疊後13英寸(約33厘米),
重1.16kg,
展開厚度7.3mm,
比很多手機還薄。
光看這些數據其實挺好,
就是主流輕薄本的水平
但接下來,
續航沒有數據,
處理器和顯卡也沒有給出型號,
京東華為旗艦店的參數頁面上寫的是NA。
給大家解釋一下,
NA是英文“Non Applicable”的縮寫,【/əˈplɪk.ə.bəl/】
意思是“不存在”,
放在這里也就是
華為選擇不公開電腦的處理器和顯卡信息。
其實作為一個主打便攜超輕的筆記本,
我能理解它的賣點不在性能上,
但處理器、顯卡就像是大腦之於人類一樣,
這種核心參數都沒有,
就有點太過分了。
當然我也看到有人說,
演示里來回切換軟件窗口看起來特別絲滑啊?
再給大家科普一下,
圈內看電子產品的性能,
比較主流的是兩個方式,
一個是烤機,
也就是讓新電腦長時間運行一些大型程序或軟件,
在這種長期高負載地情況下,
就會暴露一些電腦硬件的問題,
比如會不會異常過熱,
這主要是測試硬件的穩定性。
另一個是跑分,
就是對電腦硬件進行壓力測試,
比如通過跑大型遊戲看幀率是否穩定,
比如通過一些專業的跑分軟件,
測試電腦的顯卡功耗、CPU散熱等等。
所以只是在電腦上,
尤其是一台新電腦上來回切換軟件,
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最後再說生態。
之所以要單拎出來說,
是因為這回的華為折疊屏電腦用的是鴻蒙系統,
純國產的系統,
在生態上比起40多年的Windows肯定要落後很多。
比如這個應用上,
華為目前完成了1000多個融合生態應用的視頻,
年底會到2000個,
所以躍躍欲試的朋友也最好看下這張現場圖,
如果少了自己剛需的軟件,
那就得再慎重考慮考慮。
當然,
也是得益於鴻蒙系統的分布式架構,
華為全家桶用戶的體驗肯定會好不少,
PC系統、平板、手機之間都可以無縫互聯,
甚至還有最新的眼睛注視跨越設備功能,
你看到哪部設備,
鍵鼠操作就切換到哪部設備上。
所以為什麽我最後還是要說“未來可期”呢?
因為現在的鴻蒙生態雖然還在早期,
但已經開始激發國產化替代的浪潮了,
不僅是在硬件和終端側,
更在生態和生產力軟件上。
而且還有一點,
也是我覺得很多人忽視的,
那就是年輕一代人的使用習慣。
對於很多90前的用戶來說,
接觸電腦的時間是早於智能手機的,
所以天然就對X86電腦這樣的交互邏輯和生態更加熟悉。
但95後甚至00後的年輕人已經不一樣了,
他們有很多人是先接觸智能手機的,
所以鴻蒙折疊電腦的發布時間點,
正好處在一個用戶習慣快速演變的時期,
它能否乘上這輛車,
甚至成為塑造新一代交互邏輯的標志,
拭目以待。
當然,
說了這麽多,
要我給這台產品一個定位的話,
那我覺得,
這就是一個針對精英商務人群
還有不差錢的科技發燒友的大號玩具,
至於普通人,
還是堅信等等黨永不為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