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说AI】脑机接口,中国VS美国
2025年09月17日 18:30
前段时间,苹果的脑机接口火了——不用动手,光靠意念就能操控iPad。从打字、玩游戏、再到现在的玩手机、玩iPad,脑机接口好像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问题是:这东西到底靠谱吗?是美国开颅植入更厉害,还是中国搞的微创方案更实在?今天我们就一口气说清楚。
嗨,大家好,我是杜兰,带你一起探索科技前沿。
先说个核心结论:现在中美在脑机接口领域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关键区别就一点:美国追求极致性能,敢开颅;中国优先安全实用,搞微创。为什麽会这样?这个故事得从头开始讲,先说说脑机接口这技术到底是怎麽发展起来的。
脑机接口最早能追溯到上世纪 60 年代。1969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个叫埃伯哈德・费兹的科学家,让猴子用意念控制电极放电,算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了“脑子指挥机器”。这个项目的研究经费不少都来自军方,说白了就是军方想靠这个技术让士兵变得更强,就像漫威里给美国队长打血清。这种“突破人体极限”的思路,从一开始就刻在了美国的技术基因里。到了1973 年,这个技术才正式有了“脑机接口”这个名字,之後美国就一直沿着开颅植入的方向前进。
而我们起步晚点儿,90年代才开始,但出发点十分实在,那就是先帮残疾人。2010-2013年,北京理工大学的团队做了国内较早的试验,让截瘫病人靠脑电信号控制轮椅动起来,能自己走两步就算成功。这种“先解决刚需”的思路,慢慢成了中国技术路线的主线。
现在两条路线的差别就很明显了,举个例子:美国Neuralink搞的是侵入式,得开颅把1024个信号收集点直接插进大脑;而中国清华和脑虎科技搞的是半侵入式,像在头骨下面放了一个“小贴片”,不碰神经还能无线充电。这两种路线的区别,直接关系到技术安不安全、能不能快点用上、普通人用不用得起。
先看数据。Neuralink 的设备信号确实准,试验里患者能用意念操控机械手,打字速度能达到每分钟78个词。但问题是代价大,开颅手术有感染风险,而且芯片放脑子里能不能长期用,还在观察。中国方案呢?清华团队的患者术後三天就能坐轮椅训练,练了三个月後,抓水瓶的准确率能到90%,关键是不用开颅,不会伤神经,恢覆也快。
有人说技术肯定要选最先进的,但医疗技术落地,安全和速度才更重要。Neuralink到现在只做了7例人体植入,说要到2028年搞全脑接口,中间还得过好多技术关。中国团队就实际多了,清华已经启动30到50例试验,脑科学研究所计划2026年完成100例,估计3年内就能正式用到病人身上,这速度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那这两种技术对普通人到底有什麽实际影响?先说好消息,中国的半侵入式方案首先会用在高位截瘫、说不出话的患者身上,帮他们重新站起来、说出话。价格方面,因为不用开颅,手术费能降一半以上;国家医保局今年3月就已经把脑机接口治疗纳入了研究范围,以後普通人看病负担会更小。
美国的侵入式虽然准,但短期内跟我们普通人关系不大。一是手术风险高,目前只适合重症患者;二是从同类精密医疗设备的价格看,这东西肯定不便宜。而且他们想搞的全脑接口,还可能会有隐私泄露的风险,这些都得慢慢解决。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是不是我们的技术精度不够?其实不是,不仅够,而且更聪明。
中国团队用的“硬膜外电极+AI算法”组合,虽然电极数量比Neuralink少,但靠算法优化,识别准确率一点都不低。就像我们的5G技术,不是基站堆得越多越好,优化传输效率更重要。脑虎科技去年的试验里,汉语实时解码的准确率能达到71%,这对说中文的用户来说更实用。
有意思的是,苹果合作的Synchron,用的也是半侵入式,靠静脉植入电极,和Neuralink的开颅路线不一样。这说明美国自己也在找更安全的方法;而中国靠全链条优化,在半侵入式领域的安全性、成本控制和落地速度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优势。苹果这波操作也说明,脑机接口已经从医疗领域向消费电子延伸,以後我们靠意念刷手机、玩游戏、甚至意念控万物都不是梦。
总的来说,美国的侵入式路线像“实验火箭”,技术激进但风险高、周期长;中国的半侵入式路线像“高铁”,安全可靠、落地快,更适合现在推广。对普通人来说,不用纠结技术多先进,重点还是要看谁能先解决实际问题。毕竟科技不是比谁更炫酷,而是看谁先解决真问题,让更多人受益。让瘫痪者站起来,让失语者能沟通,让科技温暖生命,这才是它该有的样子。
关注我,带你看懂科技背後的门道。
嗨,大家好,我是杜兰,带你一起探索科技前沿。
先说个核心结论:现在中美在脑机接口领域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关键区别就一点:美国追求极致性能,敢开颅;中国优先安全实用,搞微创。为什麽会这样?这个故事得从头开始讲,先说说脑机接口这技术到底是怎麽发展起来的。
脑机接口最早能追溯到上世纪 60 年代。1969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个叫埃伯哈德・费兹的科学家,让猴子用意念控制电极放电,算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了“脑子指挥机器”。这个项目的研究经费不少都来自军方,说白了就是军方想靠这个技术让士兵变得更强,就像漫威里给美国队长打血清。这种“突破人体极限”的思路,从一开始就刻在了美国的技术基因里。到了1973 年,这个技术才正式有了“脑机接口”这个名字,之後美国就一直沿着开颅植入的方向前进。
而我们起步晚点儿,90年代才开始,但出发点十分实在,那就是先帮残疾人。2010-2013年,北京理工大学的团队做了国内较早的试验,让截瘫病人靠脑电信号控制轮椅动起来,能自己走两步就算成功。这种“先解决刚需”的思路,慢慢成了中国技术路线的主线。
现在两条路线的差别就很明显了,举个例子:美国Neuralink搞的是侵入式,得开颅把1024个信号收集点直接插进大脑;而中国清华和脑虎科技搞的是半侵入式,像在头骨下面放了一个“小贴片”,不碰神经还能无线充电。这两种路线的区别,直接关系到技术安不安全、能不能快点用上、普通人用不用得起。
先看数据。Neuralink 的设备信号确实准,试验里患者能用意念操控机械手,打字速度能达到每分钟78个词。但问题是代价大,开颅手术有感染风险,而且芯片放脑子里能不能长期用,还在观察。中国方案呢?清华团队的患者术後三天就能坐轮椅训练,练了三个月後,抓水瓶的准确率能到90%,关键是不用开颅,不会伤神经,恢覆也快。
有人说技术肯定要选最先进的,但医疗技术落地,安全和速度才更重要。Neuralink到现在只做了7例人体植入,说要到2028年搞全脑接口,中间还得过好多技术关。中国团队就实际多了,清华已经启动30到50例试验,脑科学研究所计划2026年完成100例,估计3年内就能正式用到病人身上,这速度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那这两种技术对普通人到底有什麽实际影响?先说好消息,中国的半侵入式方案首先会用在高位截瘫、说不出话的患者身上,帮他们重新站起来、说出话。价格方面,因为不用开颅,手术费能降一半以上;国家医保局今年3月就已经把脑机接口治疗纳入了研究范围,以後普通人看病负担会更小。
美国的侵入式虽然准,但短期内跟我们普通人关系不大。一是手术风险高,目前只适合重症患者;二是从同类精密医疗设备的价格看,这东西肯定不便宜。而且他们想搞的全脑接口,还可能会有隐私泄露的风险,这些都得慢慢解决。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是不是我们的技术精度不够?其实不是,不仅够,而且更聪明。
中国团队用的“硬膜外电极+AI算法”组合,虽然电极数量比Neuralink少,但靠算法优化,识别准确率一点都不低。就像我们的5G技术,不是基站堆得越多越好,优化传输效率更重要。脑虎科技去年的试验里,汉语实时解码的准确率能达到71%,这对说中文的用户来说更实用。
有意思的是,苹果合作的Synchron,用的也是半侵入式,靠静脉植入电极,和Neuralink的开颅路线不一样。这说明美国自己也在找更安全的方法;而中国靠全链条优化,在半侵入式领域的安全性、成本控制和落地速度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优势。苹果这波操作也说明,脑机接口已经从医疗领域向消费电子延伸,以後我们靠意念刷手机、玩游戏、甚至意念控万物都不是梦。
总的来说,美国的侵入式路线像“实验火箭”,技术激进但风险高、周期长;中国的半侵入式路线像“高铁”,安全可靠、落地快,更适合现在推广。对普通人来说,不用纠结技术多先进,重点还是要看谁能先解决实际问题。毕竟科技不是比谁更炫酷,而是看谁先解决真问题,让更多人受益。让瘫痪者站起来,让失语者能沟通,让科技温暖生命,这才是它该有的样子。
关注我,带你看懂科技背後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