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说AI】马斯克1万亿豪赌
2025年09月15日 18:00
说到马斯克,你肯定听过他造火箭的疯狂事迹,但这次他又玩出了新高度——和特斯拉董事会敲定了一份“赌上全部”的薪酬激励计划。未来10年,他一分钱固定薪资、一分钱奖金都不拿,但一旦实现所有对赌目标,就能拿到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的绩效奖励。这无疑是全球商业史上最疯狂的一场豪赌。
为什麽这份计划被说“几乎不可能完成”?马斯克又凭什麽有信心赢?我总结了五个核心挑战和一个底层信心来源。
嗨,大家好,我是杜兰,带你一起探索科技前沿。
这份“赌约”难在哪?先说五个核心挑战:
一、市值要飙7.7倍
第一个挑战就直接把难度拉满:特斯拉的市值得从现在的约1.1万亿美元,一路涨到8.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市值要足足增长7.7倍,而这个目标值,差不多相当於当下两个英伟达的总市值——要知道,英伟达如今已是全球市值TOP级的科技公司,特斯拉要在10年内追上甚至超越这样的规模,难度可想而知。
二、特斯拉累计交付要到2000万辆
光有市值还不够,实打实的交付量也得跟上。对赌协议要求特斯拉累计交付2000万辆汽车,可截至目前,特斯拉的累计交付量才约810万辆,还得再补上1190万辆的缺口。按照现在每年150-170万辆的交付规模算,单靠这个速度就得跑7-8年,但这还没算上未来可能遇到的市场竞争、供应链波动等问题,尤其是现在中国新能源势力崛起的情况下。
三、ROBOTAXI要实时100万辆运营
更疯狂的是ROBOTAX的要求:必须在连续三个月里,每天都有至少100万辆ROBOTAXI投入商业运营。注意,这不是“累计投放”,而是“实时运营”——也就是说,每天路上跑的就得有100万辆。对比一下,行业里的Waymo运营了6年,也才投放了1500辆,特斯拉要在10年内做到百万辆级,简直是天方夜谭般的挑战。
四、Optimus要100万台商用
还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硬指标:得有100万台投入商业部署。这里的关键不是“造出来”,而是“商业化运营”——要能真正走进工厂、商场,解决实际问题。可直到现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任何一台人形机器人能实现大规模商业部署,连技术成熟度都还在摸索阶段,这个挑战的难度,甚至比ROBOTAXI还要大。
五、盈利要增24倍
最後是盈利硬杠:特斯拉需要在连续四个季度里,实现4000亿美元的调整後EBITDA。作为参考,2024年特斯拉的这项数据约为166亿美元,这意味着未来10年里,这个盈利指标要增长24倍。要知道,盈利增长不像市值那样能靠市场预期拉动,得靠实打实的业务收入和成本控制,这个难度同样不容小觑。
毫不夸张地说,这份薪酬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为“几乎不可能”而设计的。
一个底层信心:矽基大脑
有人会问,马斯克难道疯了吗?其实并没有,他敢赌的根本原因,在於特斯拉即将掌握的核心能力——批量制造“矽基大脑”。
不管是特斯拉汽车、ROBOTAXI,还是Optimus人形机器人,未来本质上都是“物理智能体”,而这些智能体的核心,就是“矽基大脑”。而“矽基大脑”的底层技术,正是特斯拉一直在深耕的“纯视觉端到端”技术——不需要激光雷达,只靠摄像头和算法,就让机器像人一样“看”世界、做判断。
虽然现在特斯拉的纯视觉自动驾驶还不算完美,但它已经解决了最关键的算力和数据瓶颈。只要Scaling Law持续有效——数据越多、模型叠代越快,智能水平就会指数级提升——纯视觉端到端技术大概率会在某个时间点出现“涌现”,到那时,真正的“矽基大脑”就诞生了。
这就像大语言模型的发展:15.5亿参数的ChatGPT3还只是答非所问的“玩具”,可到了1750亿参数的ChatGPT3.5,就变成了能精准回答问题的“超级AI工具”。一旦特斯拉的“矽基大脑”也迎来这种“涌现”,物理智能体的能力会迎来质变,到时候特斯拉汽车、ROBOTAXI和Optimus的销量可能会呈指数级爆发——那时候,8.5万亿美元的市值目标,或许只是一个起点。
所以,这份看似疯狂的“豪赌”,对马斯克来说更像是一场基於技术信仰的长期布局。未来10年,真正决定输赢的不是市场波动,而是“矽基大脑”能否如期落地。面对这样的挑战,与其说马斯克在赌特斯拉的未来,不如说他在赌自己对技术趋势的判断——而这种“赌”,恰恰是他最擅长的事。
为什麽这份计划被说“几乎不可能完成”?马斯克又凭什麽有信心赢?我总结了五个核心挑战和一个底层信心来源。
嗨,大家好,我是杜兰,带你一起探索科技前沿。
这份“赌约”难在哪?先说五个核心挑战:
一、市值要飙7.7倍
第一个挑战就直接把难度拉满:特斯拉的市值得从现在的约1.1万亿美元,一路涨到8.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市值要足足增长7.7倍,而这个目标值,差不多相当於当下两个英伟达的总市值——要知道,英伟达如今已是全球市值TOP级的科技公司,特斯拉要在10年内追上甚至超越这样的规模,难度可想而知。
二、特斯拉累计交付要到2000万辆
光有市值还不够,实打实的交付量也得跟上。对赌协议要求特斯拉累计交付2000万辆汽车,可截至目前,特斯拉的累计交付量才约810万辆,还得再补上1190万辆的缺口。按照现在每年150-170万辆的交付规模算,单靠这个速度就得跑7-8年,但这还没算上未来可能遇到的市场竞争、供应链波动等问题,尤其是现在中国新能源势力崛起的情况下。
三、ROBOTAXI要实时100万辆运营
更疯狂的是ROBOTAX的要求:必须在连续三个月里,每天都有至少100万辆ROBOTAXI投入商业运营。注意,这不是“累计投放”,而是“实时运营”——也就是说,每天路上跑的就得有100万辆。对比一下,行业里的Waymo运营了6年,也才投放了1500辆,特斯拉要在10年内做到百万辆级,简直是天方夜谭般的挑战。
四、Optimus要100万台商用
还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硬指标:得有100万台投入商业部署。这里的关键不是“造出来”,而是“商业化运营”——要能真正走进工厂、商场,解决实际问题。可直到现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任何一台人形机器人能实现大规模商业部署,连技术成熟度都还在摸索阶段,这个挑战的难度,甚至比ROBOTAXI还要大。
五、盈利要增24倍
最後是盈利硬杠:特斯拉需要在连续四个季度里,实现4000亿美元的调整後EBITDA。作为参考,2024年特斯拉的这项数据约为166亿美元,这意味着未来10年里,这个盈利指标要增长24倍。要知道,盈利增长不像市值那样能靠市场预期拉动,得靠实打实的业务收入和成本控制,这个难度同样不容小觑。
毫不夸张地说,这份薪酬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为“几乎不可能”而设计的。
一个底层信心:矽基大脑
有人会问,马斯克难道疯了吗?其实并没有,他敢赌的根本原因,在於特斯拉即将掌握的核心能力——批量制造“矽基大脑”。
不管是特斯拉汽车、ROBOTAXI,还是Optimus人形机器人,未来本质上都是“物理智能体”,而这些智能体的核心,就是“矽基大脑”。而“矽基大脑”的底层技术,正是特斯拉一直在深耕的“纯视觉端到端”技术——不需要激光雷达,只靠摄像头和算法,就让机器像人一样“看”世界、做判断。
虽然现在特斯拉的纯视觉自动驾驶还不算完美,但它已经解决了最关键的算力和数据瓶颈。只要Scaling Law持续有效——数据越多、模型叠代越快,智能水平就会指数级提升——纯视觉端到端技术大概率会在某个时间点出现“涌现”,到那时,真正的“矽基大脑”就诞生了。
这就像大语言模型的发展:15.5亿参数的ChatGPT3还只是答非所问的“玩具”,可到了1750亿参数的ChatGPT3.5,就变成了能精准回答问题的“超级AI工具”。一旦特斯拉的“矽基大脑”也迎来这种“涌现”,物理智能体的能力会迎来质变,到时候特斯拉汽车、ROBOTAXI和Optimus的销量可能会呈指数级爆发——那时候,8.5万亿美元的市值目标,或许只是一个起点。
所以,这份看似疯狂的“豪赌”,对马斯克来说更像是一场基於技术信仰的长期布局。未来10年,真正决定输赢的不是市场波动,而是“矽基大脑”能否如期落地。面对这样的挑战,与其说马斯克在赌特斯拉的未来,不如说他在赌自己对技术趋势的判断——而这种“赌”,恰恰是他最擅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