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说AI】外卖大战,打得是什麽?
2025年08月20日 10:10
这个战争不一般,连马云都下场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 马云在上周六、日要求淘宝闪购“稳定在8000万单”,先提升能力,巩固好基础,再往上冲。
看来,送外卖,还真没大家想的那麽简单!
空前重视,巨头千亿补贴,当美国的马斯克搞大模型的时候,中国巨头为什麽还在all in 外卖呢,围绕9.9汉堡奶茶咖啡缠斗呢?
看似荒诞的价格战背後,隐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周期律的残酷写照,存量市场下的零和博弈成为唯一选择。
尽管十年前也有一场外卖大战,但两场打的思路还真是不一样。
2015年的第一轮补贴大战是典型的"用户习惯养成"战役。那个时候点外卖还是电话,没人知道可以用app。
大家争夺的,是谁能建出最大、最吸引人的餐馆集合应用,让用户习惯於来这里寻找食物和移动支付,而不是去别的地方。让用户来了,餐馆和骑手才能来。
但现在思维变了,大家抢的不是外卖平台,而是大消费平台。战役从服务深入到基建层——城市快速配送网络。
一说到网络,那就逃不开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三个平台,两功一守,抢的用户心智是,30分钟万物送达。
送外卖,利润微薄,可做可不做;但送万物,是生死存亡的大大事,打得是传统电商的基本盘,是生存,不得不战,也不敢不战!
一旦卡死对源头配送基建的用户习惯,那其他电商平台就更没什麽增量机会了。
用户习惯你这里的快,就无需要别人的慢,习惯了你这里购物,就不太看其他平台。用户总时长是固定的,此消彼长。
因此,当阿里看到京东和美团打得火热的时候,明显坐不住了。
他们原定於 618 期间上线的「淘宝闪购」项目,被直接提前了近两个月,在 4 月 30 日急匆匆地上线。
这本质是场关於"用户时间货币化能力"的终极较量,是关乎未来十年谁能掌握增长主权的战争。
而这就牵涉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存量之下,分久必合。别看手机app多,但大家平均装机量也就30个左右,常用的可能就更少了。
用app跑马圈地做用户数据的时代已经过去,分散的app流量,反而会稀释集团品牌、服务认知。
在到家业务上,京东是巨头里发力很早的,口罩期间靠送药做的增长也不错,但就是各种服务太分散没有形成认知的合力,反而近几年势头没有美团大了。
阿里显然也是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不在让饿了麽漂流了,并且还把飞猪等业务也纳入进来。
这麽看,最划算的方式,就是把分散指头归拢成拳头,打造一个超级入口,塑造一个超级app,形成一个统一的对外认知,用“唯一”形成拳头般的合力,争个市场第一。
这麽一看,看似疯狂的外卖大战,巨头们的战略思考是极其理性的。对增长停滞的恐惧,对被对手超越的恐惧,足以让巨头all in外卖,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基本盘、生存线。
那麽,外卖大战的钱是不是就影响巨头们做科技研发了呢?
这样担忧,就是大可不必了
作为前上市公司高管的我,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每家公司都会预留好一年营销预算,这是做年度规划事後就规划好了,未来会记入财报的销售费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用途就是做用户增长。
这笔前即便不会发给用户做补贴,也会投放到渠道去卖量,吸引用户来平台注册、消费。
如今,外卖大战打起来,有社会关注度,把钱放在用户上做补贴,肯定是一种被测算过的高性价比方式。
刘强东也说过,做外卖亏的钱,比买流量划算。
如今,外卖大战关注度更高了,把钱放在用户上做补贴,肯定只会比卖量更划算。
别看三大平台千亿补贴是大花钱,年终一段费用效率,或许还是省钱了。
如果从财报投入来看,大厂在AI投入可以点没减速、也米含糊。他们并没有因为waimai,忽略了ai。
今年年初,阿里就宣布未来三年,要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阿里过去十年的科技投入总和。
而从财报来看,阿里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截至4月底,阿里通义已开源200余款模型,全球下载量超过3亿次,成为全球头部的开源模型家族。
钱没少花,事儿没少干,结果没少拿。
而美团,每年在AI上的投入超过百亿元。
对於ai ,巨头不仅做了,还把ai应用在了外卖大战上,可以说外卖大战本身就是ai技术降本增效的应用大练兵。
比如说美团,截至2024年底,她的无人机累计开通53条航线,配送订单量超45万单,无人机与骑手协同,可以把日单量从50提升到300!
饿了麽智能化商家经营体系中,智能开店助手、智能店装、智能发品、智能选品托管、智能美图、经营诊断、营销智投等在内一揽子AI产品工具,已经帮助数十万商家的显着提升经营效率
从骑手到商家,从客服到支付安全,从服务到内容,ai已经充斥在本地生活的全链条上。
其实三大巨头的外卖大战,何尝不也是在为自己ai找应用落地的出口嘛。
ai技术再先进,因终究要回到事上磨,才能更高效更有用。而外卖大战中积累的数据与拆解任务的经验,对发展ai可能也是一笔宝贵的资产。
也许现在看来,巨头们ai在用户侧感知不够,功能简单,但事情最重要的先干出来。
从最小的事情做起,干起来 跑起来,叠代起来,就是在胜利的路上。
就像我们的手机,十多年前还是山寨机横行,如今从销售量到芯片再到系统,我们已经超越或者比肩那些我们仰望的手机巨头了。
时隔十年,虽然消费者收到的还是奶茶咖啡喝炒菜米饭,但背後的路径和技术已经大不相同了,他们已经深度和AI绑定在一起了.
现在外卖大战,打的既是是生存的现在,也是巨头们AI的未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 马云在上周六、日要求淘宝闪购“稳定在8000万单”,先提升能力,巩固好基础,再往上冲。
看来,送外卖,还真没大家想的那麽简单!
空前重视,巨头千亿补贴,当美国的马斯克搞大模型的时候,中国巨头为什麽还在all in 外卖呢,围绕9.9汉堡奶茶咖啡缠斗呢?
看似荒诞的价格战背後,隐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周期律的残酷写照,存量市场下的零和博弈成为唯一选择。
尽管十年前也有一场外卖大战,但两场打的思路还真是不一样。
2015年的第一轮补贴大战是典型的"用户习惯养成"战役。那个时候点外卖还是电话,没人知道可以用app。
大家争夺的,是谁能建出最大、最吸引人的餐馆集合应用,让用户习惯於来这里寻找食物和移动支付,而不是去别的地方。让用户来了,餐馆和骑手才能来。
但现在思维变了,大家抢的不是外卖平台,而是大消费平台。战役从服务深入到基建层——城市快速配送网络。
一说到网络,那就逃不开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三个平台,两功一守,抢的用户心智是,30分钟万物送达。
送外卖,利润微薄,可做可不做;但送万物,是生死存亡的大大事,打得是传统电商的基本盘,是生存,不得不战,也不敢不战!
一旦卡死对源头配送基建的用户习惯,那其他电商平台就更没什麽增量机会了。
用户习惯你这里的快,就无需要别人的慢,习惯了你这里购物,就不太看其他平台。用户总时长是固定的,此消彼长。
因此,当阿里看到京东和美团打得火热的时候,明显坐不住了。
他们原定於 618 期间上线的「淘宝闪购」项目,被直接提前了近两个月,在 4 月 30 日急匆匆地上线。
这本质是场关於"用户时间货币化能力"的终极较量,是关乎未来十年谁能掌握增长主权的战争。
而这就牵涉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存量之下,分久必合。别看手机app多,但大家平均装机量也就30个左右,常用的可能就更少了。
用app跑马圈地做用户数据的时代已经过去,分散的app流量,反而会稀释集团品牌、服务认知。
在到家业务上,京东是巨头里发力很早的,口罩期间靠送药做的增长也不错,但就是各种服务太分散没有形成认知的合力,反而近几年势头没有美团大了。
阿里显然也是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不在让饿了麽漂流了,并且还把飞猪等业务也纳入进来。
这麽看,最划算的方式,就是把分散指头归拢成拳头,打造一个超级入口,塑造一个超级app,形成一个统一的对外认知,用“唯一”形成拳头般的合力,争个市场第一。
这麽一看,看似疯狂的外卖大战,巨头们的战略思考是极其理性的。对增长停滞的恐惧,对被对手超越的恐惧,足以让巨头all in外卖,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基本盘、生存线。
那麽,外卖大战的钱是不是就影响巨头们做科技研发了呢?
这样担忧,就是大可不必了
作为前上市公司高管的我,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每家公司都会预留好一年营销预算,这是做年度规划事後就规划好了,未来会记入财报的销售费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用途就是做用户增长。
这笔前即便不会发给用户做补贴,也会投放到渠道去卖量,吸引用户来平台注册、消费。
如今,外卖大战打起来,有社会关注度,把钱放在用户上做补贴,肯定是一种被测算过的高性价比方式。
刘强东也说过,做外卖亏的钱,比买流量划算。
如今,外卖大战关注度更高了,把钱放在用户上做补贴,肯定只会比卖量更划算。
别看三大平台千亿补贴是大花钱,年终一段费用效率,或许还是省钱了。
如果从财报投入来看,大厂在AI投入可以点没减速、也米含糊。他们并没有因为waimai,忽略了ai。
今年年初,阿里就宣布未来三年,要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阿里过去十年的科技投入总和。
而从财报来看,阿里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截至4月底,阿里通义已开源200余款模型,全球下载量超过3亿次,成为全球头部的开源模型家族。
钱没少花,事儿没少干,结果没少拿。
而美团,每年在AI上的投入超过百亿元。
对於ai ,巨头不仅做了,还把ai应用在了外卖大战上,可以说外卖大战本身就是ai技术降本增效的应用大练兵。
比如说美团,截至2024年底,她的无人机累计开通53条航线,配送订单量超45万单,无人机与骑手协同,可以把日单量从50提升到300!
饿了麽智能化商家经营体系中,智能开店助手、智能店装、智能发品、智能选品托管、智能美图、经营诊断、营销智投等在内一揽子AI产品工具,已经帮助数十万商家的显着提升经营效率
从骑手到商家,从客服到支付安全,从服务到内容,ai已经充斥在本地生活的全链条上。
其实三大巨头的外卖大战,何尝不也是在为自己ai找应用落地的出口嘛。
ai技术再先进,因终究要回到事上磨,才能更高效更有用。而外卖大战中积累的数据与拆解任务的经验,对发展ai可能也是一笔宝贵的资产。
也许现在看来,巨头们ai在用户侧感知不够,功能简单,但事情最重要的先干出来。
从最小的事情做起,干起来 跑起来,叠代起来,就是在胜利的路上。
就像我们的手机,十多年前还是山寨机横行,如今从销售量到芯片再到系统,我们已经超越或者比肩那些我们仰望的手机巨头了。
时隔十年,虽然消费者收到的还是奶茶咖啡喝炒菜米饭,但背後的路径和技术已经大不相同了,他们已经深度和AI绑定在一起了.
现在外卖大战,打的既是是生存的现在,也是巨头们AI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