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

【杜兰说AI】微软宣布AI使用量纳入考核

2025年08月18日 10:10

没想到不会用AI的人被淘汰来得这麽快。

就在上周,微软宣布,从 2025 年 7 月新财年开始,所有员工用 AI 工具的情况都要算进绩效考核里。开发人员的代码生成需结合 GitHub Copilot 辅助,销售岗位要用 AI 提升客户提案的成交效果,就连 HR 筛选简历,也要参考 AI 工具的使用效率。

这可不是微软某个部门的小试点,而是18万微软员工都得遵守的铁律,这就相当於直接宣告:从今以後,会不会用 AI,可能比加班多不多更重要。

那为什麽微软要下这麽狠的手?

表面上看,是他们发现自家AI工具用得不够好:员工如果只停留在基础应用,就错失了AI带来的效率红利——比如Copilot本可帮程序员节省55%的编码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去攻克核心难题和创新,但自家只有23%的员工会用高阶功能,很多人还停留在让AI写个邮件开头的初级阶段。

外面的竞争也逼得紧,Cursor这些新兴AI工具在代码补全速度上已经超过了Copilot,微软必须让员工多用自家工具,毕竟AI要通过人类用户的不断反馈才能持续进化。

但往深了想,这其实是企业在AI时代的生存本能。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全看员工能不能让 AI 变成自己的“超级助手”。当AI接管了60%的标准化工作,员工就能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於那40%真正体现人类独特价值的部分——创意、决策、深度沟通。这不仅提升了工作成果的质量,也让员工的工作体验更富挑战性和成就感,就成了企业真正的护城河,微软正是要用考核倒逼员工抓住这个核心优势。

那这套考核具体怎麽操作呢?

微软设计了三层 “过滤网”:
第一层是基础合规,要求写邮件、写代码、记会议记录这些高频工作必须开着Copilot,系统会自动记录你用了多久、覆盖多少任务,就像以前公司强制用企业微信打卡,现在变成了 “AI 使用打卡”。这是门槛,也是福利起点。强制使用意味着微软为员工配备了强大的AI助手,也就是Copilot,它能自动帮你处理邮件草拟、会议速记等高频琐事,省下的时间也是员工的财富;

第二层是效能增值,不同岗位有不同硬指标,开发岗30%代码由AI生成只是起步,还要看你调试AI代码的速度;销售岗得用AI把客户需求分析时间压缩60%;就连行政岗,AI生成的会议纪要准确率都要达到90%。这一层直接挂钩绩效产出,因为AI并不是负担,而是达成甚至超越目标的加速器。想象一下:销售能用AI快速精准分析客户需求,更快签单,提成自然更高;行政用AI生成高准确率纪要,省下大量整理时间,能投入更有价值的事务。这不仅是考核达标,更是工作效率和业绩的跃升;

第三层是创新应用,如果员工能用AI搞出大动作,比如用Copilot搭建自动化报表系统,或者开发出AI客服优化模型,这些成果直接和升职挂钩。说白了,微软的逻辑是:会用AI是及格线,能用AI搞创新才是加分项。能用AI工具创新解决业务痛点,如搭建自动化报表、优化客服模型,不仅能带来显着的业务成果,更是个人能力的绝佳证明,直接关联升职加薪。微软鼓励并奖励这种“人机协作”的创造力。

未来一定是人机耦合的,关键不是学几个AI快捷键,而是要想明白“人机协作”的本质,那就是唯有思想永恒:
当AI帮你生成报告大纲时,你的价值在於往里面加只有你知道的行业潜规则;
当AI筛掉80%的无效简历,你的本事是从剩下20%里看出候选人藏在简历背後的潜力。
就像医生用 CT 扫描看病竈,但最终诊断得靠临床经验,AI时代的工作,核心是人类用自己的“不可被计算”的能力给机器输出“灵魂”。

微软这一步棋,其实在给整个行业定规矩。

你想啊,亚马逊已经要求员工周报里写清楚用了多少AI工具,谷歌云推出了AI能力认证,没考过的管理者连晋升机会都没有。用不了多久,招聘网站上会挤满“要求 AI 协作经验” 的岗位,就像十年前每个职位都要“精通 Excel”一样,不会用AI可能连简历关都过不了。

更现实的是,薪资正在向会用AI的人倾斜:微软内部调研显示,AI 软件工程师的平均年薪较普通软件工程师高出 48%,达到 37.7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277 万元)。这不是在给工具技能涨价,而是市场在奖励“能和AI配合好”的人,未来你的薪资,真的会和你驾驭 AI 的能力挂钩。

面对这场迟早到来的变革,职场人士该怎麽办?

AI的价值在於解放你的时间:它处理重覆,让你专注於思考、创造和决策。AI也是你的能力放大器:它提供信息和框架,你的行业洞察、人情练达、创意火花才是点睛之笔,让成果脱颖而出。你得学会“把苦活交给AI,把心思花在刀刃上”,比如销售用AI分析客户数据後,怎麽用一句戳心的话打动对方;财务用AI算完账後,怎麽从数据波动里看出风险信号,你的工作价值将获得质的飞跃。

而更长远来看,我们的职业身份可能都要重新定义。

以前我们说自己是“程序员”“销售”,未来可能会有个更通用的标签——“AI协作师”。这个角色意味着你掌握了未来职场的主动权——既懂技术提效,又拥有人类温度去判断和决策,成为人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掌舵人”:既知道怎麽用工具提高效率,又能在关键时刻踩刹车、调方向,保持人类特有的批判性和温度。就像早期懂互联网的人要既懂技术又懂用户,现在的职场精英得在“AI理性”和“人性感性”之间找到平衡。

微软现在的这一个政策,其实是在帮我们看清一个真相:
工作正在从“拼体力拼时间”变成“拼创意拼价值”。当AI把重覆性劳动的“苦活”都接过去,人类反而获得了更大的舞台。

我们终於能把时间花在那些机器做不了的事上,比如想出让客户眼前一亮的方案,培养一个潜力无限的新人,发现数据背後的行业新趋势。这不是AI在抢我们的饭碗,而是在帮我们把饭碗升级成“金饭碗”,前提是我们愿意伸手接住这个机会。

最後记住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比人类更强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新人类”。这里的“掌握”,不是会按几个按钮,而是明白AI能帮我们做什麽,不能做什麽,然後带着它一起向前跑。

每一次使用AI工具,不仅是满足考核要求,更是在投资自己:提升效率、解锁潜能、积累未来竞争的资本。

相关新闻